阅读历史 |

第一章 总论(3 / 3)

加入书签

与蛮族众寡之殊,必不如中国与五胡之甚。两民族相遇,孰能同化人,孰则为人所同化,虽其道多端,而人口之众寡,殆为其第一义,此中国同化五胡之所以易,罗马同化蛮族之所以难也。此非偶然之事,盖中国前此同化异族之力较大实为之。又蛮族受罗马文化之薰陶浅,五胡受中国文化之涵育深。不特慕容廆、苻坚、元宏,即刘聪、石虎,号称淫暴,亦特其一身之不饬,其立法行政,亦未尝不效法中国。当是时,我之民族性,固尚未形成,彼辈之茫昧,殆更甚于我。试观五胡造作史实,绝无自夸其民族,只有自夸其种姓可知。以视后来金世宗、清高宗之所为,迥不侔矣。异族之与我族遇,民族性之显晦,辽、金之间,殆为一大界。自辽以前,异族无不视汉族为高贵而思攀附之、效法之者。自金以后,则无是事矣。此其故,盖由辽以前诸族,始多附塞,或且入居塞内,女真、蒙古、满洲,则皆距塞较远也。此可见我民族同化异族之力,不待五胡扰乱,而潜移默运,业已有年矣。又不独此也。罗马受蛮族之侵陵,欧洲遂倒演而入于封建之世,而中国自五胡乱后,其为大一统依然也。此又何故哉?此实由罗马之为国,本不如中国之统一,故一旦覆亡,一文官、武将,若地方豪右,教中尊宿,蛮族酋豪,皆能成为一区域之大长,其权力历久而不敝,既无能一统之者,则其彼此之间,遂互相隶属,层累相及,而封建之局成矣。中国当晋、南北朝时,亦是处有豪族、游侠;兵乱之区,又有堡坞之主;亦未尝不专制一方,然地势平衍,风俗大同,中枢之力较强,民情亦习于统一,故虽有可成封建政体之端倪,卒无竟成封建政体之事实。此就政治言之也。以宗教言:则罗马之于基督,关系殊疏,而两汉之于孔子,关系极密。政教分张,事起近世,实由世事日新,而宗教笃旧,不能与时俱进之故。以理言,政治之设施,固应与教化相合。罗马之为治,实未能符合此义。人生虽不免屈于力,其意固恒欲附于德,故罗马解体以后,欧人乃欲奉教主为君王;其教主亦欲以此自居。然实不胜其任也,而政教之分争,遂为欧洲扰攘之大原焉。我国自汉武以后,儒教殆已成国教,然儒之所以为教者,实在人伦日用之间兼示为政者以轨则,而非恃迷信以锢人心,故与异教之相争不烈。国家既已一统,前此各地方之宗教、仅足维系一地方之人心者,既无以厌人之求,而急须一通行全国之大宗教,杂沓之神、祇、鬼、魅,遂稍合并、变化,而成所谓道教者;而佛教亦于此时传入。丁斯时也,所以慰悦人之魂神者,孔教则让诸道、佛;而施于有政,以及人伦日用之际道、佛亦不与儒争。道佛二家之间,道家本无教义,时时窃取佛说以自附益;甚至并其仪式而窃之;一似无以自立。然旧来所信奉之神、祇、鬼、魅,必非一日所能刬铲除,佛教入中国后,虽亦竭力与之调和,或且网罗之以为己助,然佛为异国之教,于中国旧所信奉,固不能一网打尽,亦必不能囊括无遗,而道教于此,遂获有立足之地焉。我国本无专奉一神之习,用克三教并立,彼此相安,即有他小宗教,与三教异同者,苟非显与政府为敌;或其所唱道者,实与当时社会所共仞之道德、法律,藉以维持秩序者不相容,亦未有痛加迫蹙者。获慰悦魂神,指道行为之益,而不酿争夺相杀之祸,要不能不谓我国之文化,高于欧洲也。

以上所说,虽已深切著明,读者终将疑我民族之所长,偏于文事,而于武德不能无阙,请更有说以明之。韩陵之战,齐高祖谓高昂曰:“高都督纯将汉儿,恐不济事,今当割鲜卑兵千余人,共相参杂,于意云何?”似乎鲜卑之战斗,非汉人所能逮矣。然卫操、姬澹说魏桓、穆二帝招纳晋人,晋人附者稍众。及六修难作,新旧猜嫌,迭相诛戮,卫雄、姬澹,谋欲南归,乃言于众曰:“闻诸旧人忌新人悍战,欲尽杀之,吾等不早为计,恐无种矣。”晋人及乌丸惊惧,皆曰:“死生随二将军。”于是雄、澹与刘琨任子遵,率乌丸、晋人数万众而叛。是晋人之悍战,又过于鲜卑也。齐高祖之雄武,读史者应无异辞,然其先固亦汉人,特久居北边,遂习鲜卑之俗耳。云、代间鲜卑,号称悍战者,其中之汉人,必不少也。大抵当时五胡与汉族之杂处,其情形,当略如后世之汉与回。传奕言:“羌、胡异类,寓居中夏,祸福相恤;中原之人,心力不齐;故夷狄少而强,华人众而弱。”正与后世回强汉弱之情形,后先一辙也。然则五胡之乱华,亦不过如清代咸、同间西南、西北之回乱耳,恶得谓华夷之强弱迥异,且由于天之降材尔殊哉?

晋、南北朝史事,端绪最繁,而其间荦荦大端,为后人所亟欲知者,或仍不免于缺略。又文学取其诙诡可喜,史学则贵求真,二者之宗旨,绝不相同,而当史学未昌之时,恒不免以文为累。晋、南北朝之史,带此性质犹多。试观有言于先者,必有验于后;而敌国材智,所见多同,又恒能彼此相料可知。其时史家,好法《左氏》,实则与后世平话,同一臼科耳。其不足信据,固无俟深求也。至于行文,喜求藻饰,遂使言事,皆失其真,则知幾《史通》,固已深讥之矣。兹编之作,钩稽芟落,虽竭吾才,去伪显真,犹恐十不逮一,纠缪绳愆,是所望于大雅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