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节 佛教流通(1 / 9)
第二节 佛教流通
白马寺有中国佛寺“祖庭”之称,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(68年),因汉明帝“感梦求法”,遣使迎请天竺僧人回洛阳后而创建。
佛教流通,虽始汉世,然其渐盛,实在晋、南北朝之时。往史惟《魏书》特立《释老志》,余皆附见他列传中。(《宋书》在《南夷西南夷传》、《梁书》在《海南诸国传》、《齐书》则见《高逸传》中。)凡厥所述,颇多迷信之谈。惟《隋书·经籍志》所论,颇足见其教义流传之迹耳。今节录其辞如下:《隋志》曰:“推寻典籍,自汉以上,中国未传。或云久已流布,遭秦之世,所以湮灭。(佛教在西汉前传入之说,昔人多不之信,以无信史可征也。然楚王英在后汉初即信之,则其流传,似当在西汉以前。日本羽溪了谛《西域之佛教绪论》云:“欧洲学者,谓西历纪元前四百二十五年至三百七十五年之间,自爱理诺亚海至山东、浙江缘海之贸易,曾为印度人所掌握。盖经马六甲海峡,过苏门答剌、爪哇之西,来中国东海岸。所贩来者,为印度洋、波斯湾之珍珠等。《拾遗记》四,载西历纪元前三百五年,有身毒术人来见燕昭王。朱士行《经录》及《白马寺记》,亦云西域沙门室利防等十八人赍梵本经典至咸阳,其事约在公历纪元前二百四十三年至二百四十七年之间。其时正与阿育王相直。阿育王遣使传布佛教,事见石刻,信而有征,则《拾遗记》等之说,似亦非尽子虚也。”案西历纪元前四百二十五年,为入战国后五十六年。三百七十五年,为入战国后百有六年。三百五年,为入战国后百七十六年。二百四十三年,为入战国后二百三十八年。二百四十七年,为秦始皇三十年。古代海外交通,虽乏信史,然如《吕览》、《淮南》等书,已多述海外情形,虽系传闻不审之辞,必不能乡壁虚造。古事之湮没不彰者多矣,谓战国、嬴秦之世,佛教必未至中国,亦无确证也。)其后张骞使西域,盖闻有浮屠之教?哀帝时,博士弟子秦景,(即《魏略西戎传》之秦景宪,见《秦汉史》,及释迦立象。并与沙门摄摩腾、竺法兰东还。愔之来也,以白马负经,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门西以处之。其经缄于兰台石室。而又画像于清凉台及显节陵上。(汉明帝迎佛之说,既不足信,建白马寺等说举不足信,不待论矣。《北齐书·韩贤传》云:昔汉明帝时,西域以白马负佛经送洛,因立白马寺。其经函传在此寺。形制淳朴,世以为古物,历代藏宝。贤无故斫破之。未几而死。论者或谓贤因此致祸。谓经函藏于白马寺,与经缄于兰台石室之说,又不相中,足见其皆传闻不审之辞也。梁任公《翻译事业研究》云:“佛典:印度境外之写本,先于境内,大乘经典之写本,先于小乘。自西历帝时,楚王英以崇敬佛法闻。西域沙门赍佛经而至者甚众。永平中,法兰又译《十住经》。其余传译,多未能通。至桓帝时,有安息国沙门安静赍经至洛翻译,最为通解。灵帝时,有月支沙门支谶,天竺沙门竺佛朔等并翻佛经。而支谶所译《泥洹经》二卷,学者以为大得本旨。汉末,大守竺融,亦崇佛法。(此人疑即笮融,见《秦汉史》,晋元康中,至邺译之,题曰《放光般若经》。泰始中,有月支沙门竺法护,西游诸国,大得佛经,至洛翻译。部数甚多、佛教东流,自此而盛。石勒时,常山沙门卫道安,性聪敏,诵经日至万余言。以胡僧所译《维摩》、《法华》,未尽深旨,精思十年,心了神悟,乃正其乖舛,宣扬解释。时中国纷扰,四方隔绝。道安乃率门徒,南游新野。欲令玄宗,所在流布,分遣弟子,各趋诸方。法性诣扬州,法和入蜀,道安与慧远之襄阳。后至长安。苻坚甚敬之。道安素闻天竺沙门鸠摩罗什思通法门,劝坚致之。什亦承安令问,遥拜致敬。姚苌弘始二年,罗什至长安,(鸠摩罗姓,什名,诸书作罗什者?古人于外国人姓名,率截取其末二字以求简,不计其义也。)时道安卒后已二十载矣,什深慨恨。什之来也,大译经论。道安所正,与什所译,义如一,初无乖舛。初晋元熙中,新丰沙门智猛策杖西行,到华氏城,得《泥洹经》及《僧祇律》。东至高昌,译《泥洹》为二十卷。后有天竺沙门昙摩罗谶,复赍胡本,来至河西。沮渠蒙逊遣使至高昌取猛本,欲相参验。未还而蒙逊破灭。姚苌弘始十年,猛本始至长安,译为三十卷。昙摩罗谶又译《金光明》等经。时胡僧至长安者数十辈,惟鸠摩罗什才德最优。其所译则《维摩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成实论》等诸经,及昙无谶所译《金光明》,昙摩罗谶所译《泥洹》等经,并为大乘之学。而什又译《十诵律》,天竺沙门佛陀耶舍译《长阿含经》及《四方律》。兜法勒沙门云摩难提译《增一阿含经》,昙摩耶舍译《阿毗昙论》,并为小乘之学。其余经、论,不可胜记。自是佛法流通,极于四海矣。东晋隆安中,又有罽宾沙门僧伽提婆译《增一阿含经》及《中阿含经》。义熙中,沙门支法领从于阗国得《华严经》三万六千偈,至金陵宣译。又有沙门法显,自长安游天竺。经三十余国,随有经、律之处,学其书、语,译而写之。还至金陵,与天竺禅师跋罗,(《魏书·释老志》作跋陀罗。)参共辨足,谓《僧祇律》。学者传之。齐、梁及陈,并有外国沙门
↑返回顶部↑